中国神话传说,是当代艺术家邬建安艺术创作重要的灵感来源与素材。他说他读《山海经》,越来越觉得那里面讲的是真的,就如同讲人工智能或者机器人,那些东西慢慢地变得不再像是过去,反而像是未来。
神话传说经过从古至今数千上万年的传递,现今之人无从知晓和求证其真实性,但在邬建安看来,神话是真实存在的,科技发展的众多想象都来源于神话。
邬建安觉得:“正是神话故事定义了我们称为‘科技想象力’的东西。伟大的科技成果,是我们的祖先在千百年前就用故事的方式讲述过的,人能飞、人能长生不老等等,今天的科技不就是在实验各种具体路径来实现这些故事中的景象吗?”
神话与现实之间的关系亦如他作品中呈现的那样,都是通过无数个小形象的复制、拼贴、叠加、交错、累积而形成的。
十余年来,邬建安不断摸索与前行,通过将纸张、皮革、玻璃、丝线等媒材和多种样态的技法融汇成其独特的创作“语言”,各种跨媒材的艺术实践,探讨古今与未来的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个体与整体的关系、个性与共性的关系、文化传统与当代艺术观念之间的关系,等等,从而构建出独具个人风格和极具启示性的“当代寓言”。
他的作品既富于主题和故事,也包含了丰富的形式表达。与他交谈,常常会被他讲的故事吸引。他可以将宇宙起源,东西方神话传说、历史,科幻、魔幻文学作品的体系、脉络,以及前沿科学、人工智能与未来发展等看似不相关的学科、领域都串联起来,置身于他打造的故事中,犹如乘坐时空机器一般,俨然穿越了古今与未来。
邬建安的工作呈现出了一种激烈的张力:生理vs文化、科学vs神话。他的作品,常常展现出刺激的色彩、突兀的形状、极高的密度与节奏……给观者的眼睛带来了无限的细节与停留时间。在视神经的层面上,这些作品可能更像是科学图像,比如色盲测试图或者谷歌DeepMind的图像生成结果。
2020年邬建安在创作《独角兽的崛起》
能用一个词或者一句话来形容一下你现在的状态吗?
那就是“不确定”。
你的作品常常让人看着觉得有各种各样的形象密集地聚在一起,比如“化身”系列,成百上千个小形象彼此拼贴、叠压、交错,非常复杂且绚丽。这些作品的工作量不小吧?你为什么会选择做这么一种高密度工作量的作品?
其实这是挺好玩的一个事情,不累。有可能我就是这么被设计出来的。创作过程中我更多想的就是如何调动感知,如何达到美学平衡。我就只想满足那个原则,达成心里面的一种美学期待,我只想那个。我发现,我对于因烦琐而出现的一种视觉的不确定性,有说不出来的热情。
比如我对埃舍尔(荷兰版画家)就非常感兴趣,他的作品就是特别有意思的一种视觉预言。某个东西是个手,但它的副轮廓却是另外一个形象,心理学上做过测试,人类的视觉在遇到这样模棱两可的分辨时,会呈现出格外的兴奋。
邬建安《水面之上之二》
背绢宣纸、彩墨、丙烯、剪纸,刻纸拼贴,300cm×336cm,2020年-2021年
邬建安《五百笔#80》
纸本水墨、彩墨,剪纸拼贴于背绢宣纸,122cm×155cm,2021年
邬建安《五百笔#83》
纸本水墨、彩墨,剪纸拼贴于背绢宣纸,185.5cm×296cm,2021年
中国传统文化里的太湖石,也呈现出非常有趣的视觉不确定性。你从某个角度看向它,它是个“狮子”,换个角度,也许是个“寿字”,再偏移一下视角,它变成了“玫瑰花”。
2021年,邬建安在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廊坊馆举办了个展“是海,是沙丘”,展览由李振华策划。这是一场穿梭于时间,遨游于神话、现实和科幻,并纵横传统文化、民间艺术和当代美学的大型展览,邬建安以天马行空的创作形式,试图通过远古的回响去激发、唤醒某种群体记忆和遐想。
我从小就特别喜欢这种我无法解释的东西,比如我看一个煤渣会特感兴趣。烧完后剩下的煤渣有好多窟窿,也像太湖石一样。
我想,人面对不确定性时,一方面总想克服不确定,但其实由不确定性带来的兴奋感,可能是让我们活下去的、折腾下去的一种特关键的本能。
邬建安《征兆-梅花鹿》
仿真动物标本、乐器,150cm×38cm×138cm,2016年
邬建安《征兆-犀》
仿真动物标本、乐器,285cm×80cm×149cm,2016年
邬建安《素色的面孔》
水牛皮,尺寸不一 ,2021年
但我看你的作品,其实带着很大的自己对自己的肯定。
可能是艺术家的自大吧。我觉得我发现了什么,所以我想说服别人,或者说我认为这东西特好,你们也应该觉得好,所以才做出来这么一个输出、一个表达,这个东西变成一种证据,证明我感受到的那个世界是好的,我愿意分享给大家。但其实说好听的是分享,说不好听的可能是说服。
你会热衷于给观众去描述,或者说解读一下你的作品吗?就是说你更希望观众去了解你想通过作品表达的,还是希望他们自己去理解?
看缘分吧。有的人不太想知道那故事,或者故事对他们来说有也行、没有也行,他们自己满足于自己解读,我觉得这个很好。有的人就想要那故事,特想让你说那个故事是什么,这个也很好。
我自己去看别人的作品时,就老会去找人家解释是什么,但是我在找完解释之后,一般都会让我懵掉。之后我发现那些作品对我说话的都是我自己在里面感觉到了什么。我还是喜欢那种不确定感。
邬建安《无名英雄-赤》
手工着色、浸蜡镂空水彩纸,棉线缝缀于背绢宣纸,237cm×195cm,2021年
邬建安《现在——虎在三千年外看着你》
手工着色、浸蜡镂空水彩纸,棉线缝缀于背绢宣纸,237cm×195cm,2021年
邬建安《英雄杀死牛头怪》
水彩纸镂刻,水彩、丙烯、浸蜂蜡,棉线缝缀于背绢宣纸,180cm×160cm,2020年
邬建安《英雄杀死雄狮》
水彩纸镂刻,水彩、丙烯、浸蜂蜡,棉线缝缀于背绢宣纸,180cm×150cm,2020年
你作品里头有很多故事性,比如2015年以《白蛇传》故事为蓝本的《青鱼案》,你是自己先写了个剧本那样去创作,还是你画完了以后归纳出一个故事情节?
青鱼那些是我先写的,然后像做连环画那样把它们慢慢地延伸出作品来。我很喜欢连环画,下面就一点点文字,画面里也藏着好些没说的事,然后相连的两个画面之间也需要脑补,妙极了。
邬建安《青鱼案之六:大鹏显金身,噬青鱼,鹏口衔巨蛇遁逸》
手工着色和浸蜡镂空剪纸、棉线、纸, 315cm×300cm ©中央美术学院
邬建安《青鱼案之六:大鹏显金身,噬青鱼,鹏口衔巨蛇遁逸》(局部)
手工着色和浸蜡镂空剪纸、棉线、纸, 315cm×300cm ©中央美术学院
中国传统审美里好些东西就是这样,意犹未尽,就比如戏曲。你也希望自己的作品有这种意犹未尽的感觉吧?
嗯,我这几年也有个个展项目的计划,也是叙事性的,它讲了一个英雄总是要面对三个选项的故事。其实是一个特单调的故事,他重复了七次,每次都是要面对三个选项,不选不行。
选项本身其实就是一个“不确定”,所以你必须面对的是“不确定”。
然后这个英雄就在那儿数数:1、2、3、4、5、6、7……这有点像“薛定鄂的猫”,但它不是个二选一了,不是个非死即活的。你只要还没选,你永远是不确定状态。
我觉得可能我们东方文化,特别是在道家文化体系下比较能理解这种逻辑,它是一个‘转化着的状态’。
这个展览项目其实就是不停地告诉你不确定。但是你又必须做选择。一个国家在某种局势下好像也这样,不确定,站边还是怎么着,但是你必须选,它没给你一个“你能不选”的选项。
“邬建安:跨越两个世界的桥梁”展览现场
©Colleen_Woolpert
“两个世界间的桥梁——邬建安作品”展览现场,2023年
©卡拉马祖艺术中心
也许未来,我们会有另外一种认知,我们也许能在不选当中让时间度过,或者让生命去发展。我们做创作,大概就是个通道,或者说我们做展览这个事本身就是个征兆。
我愿意相信,我们可能真的是被选中的宿主。
提及邬建安,很多人都会不约而同地浮现一个大大的脑海云:“这是一位最会讲鬼怪故事的艺术家。”他那位于北京顺义一片白菜地旁边的“神秘怪谈梦工厂”,是那些四海之外、绝域之国、殊类之人、神奇怪物,那些恣肆汪洋与漫无纲纪的形象的诞生地。邬建安在那里持续地进行镂刻、拼贴、上色,一层层神态各异、诡谲多变的志怪形象共同构成了一个极具神秘力量的世界。
邬建安创作的《九重天》将中西方古老的神话传说和历史故事赋予视觉的想象。九重就是九层,每一层是一种动物,从水底的鱼到天上的鸟代表了星球所有的层级。九种动物环环相扣,由天到水,声势浩大,高达5米。观者不自觉地被压迫性的炫目效果震撼,也会被每一处传神灵异的动物形象和无与伦比的细节所迷住。你近距离观看时,这些惊人的细节一览无余,但当我们站在远处,整体的全貌却又将所有的秘密隐藏。观看《九重天》这样的大制作,我们像是在看满天的星星,它让我感觉到在自己之外一定有一个更宽阔的世界。
我发现你最初是学广告的,后来怎么选择了民间美术?还是它选择了你?
对,其实我愿意相信这样一个事情。
我上本科的时候特“哈洋”,发现他们对中国古代传统的东西特来劲。我就慢慢发现那里面真是宝库,而且我们认为是特现代的、特时髦的什么东西,怎么好像过去都发生过。当然它不是说一模一样地发生,而是感觉它不老土,而是一个特酷的东西,就是你稍微一转念就会发现它特酷,而且感觉它产生着能量,这个能量自动地推着我去做更多的阅读、更多的了解,去走访,去实地考察。
邬建安的创作往往结合中国传统剪纸和皮影,从民间手工艺中汲取灵感,使中国历经千年形成的艺术传统得以在当代汇聚成巨大的力量。尘封在历史长河中的旷古奇闻,通过这个传承了中国“匠人精神”的当代艺术家,又重新登上了历史舞台,变成人们通往未来的钥匙。
对,所以你第一个比较有名的作品《刑天》(2006年),就是从山海经之类的民间传说来的吧?
刑天蚩尤这种故事我很小的时候就接触到了,虽然没有太多了解,但那时挺害怕的。那时候的老人大都掌握着不知如何追溯年代的奇闻轶谈、神话故事,多数小孩子听着听着就入睡了,但我小时候总是听得很认真而且信以为真,晚上睡觉时,那些神话就逐渐在天花板上演……其实也是恐惧的,但也由于恐惧才更加沉迷于那些怪谲的面孔。
就像鲁迅在《阿长与山海经》中描述的,尽管“纸张很黄,图像也很坏,甚至于几乎全用直线凑合”,但《山海经》仍是他最为心爱的宝书,这也是我最喜欢的。人面的兽、九头的蛇、一脚的牛、袋子似的帝江、没有头而“以乳为目,以脐为口”、还要“执干戚而舞”的刑天,这些元素也让我久久难忘。
我觉得人们都会对神话故事感兴趣,这是写在我们基因里的东西。就因为我们基因里边有这个东西,我们才会以这种方式去想象,去与自然万物沟通,才会以这种方式去分享我们的感觉。
邬建安《刑天》
手工镂刻牛皮、LED灯箱,275cm×165cm×14cm,2008年
有时候看你的作品,感觉很像以前大巫画的图腾。你自己觉得呢?它会通灵吗?
我觉得我们当中或者历史当中一定出现过很多非常厉害的人,即所谓巫师。而且我觉得他们说的事情,大概率是真的。
比如说我会想中医发现身体脉络什么的,我不相信这个能用所谓理性的西医那套办法探测出来,或是通过多少次实验,一点一点试错,才发现经络的系统存在,发现某个点位跟心脏什么的有联系等等,我不相信是那么一个途径。
我觉得一定是什么人,在什么状态下,他清清楚楚地看见了那个关系,然后他就能绝对确信地扎这儿你就有反应,扎那儿就能解毒,就能处理问题。
邬建安《万物》
前波画廊,星美术馆,2015年-2016年
“仪式:邬建安作品”展览现场,誌屋北京,2021年
我在贵州就亲眼见过一个大鬼师给我们做一个法术,就挺不可思议的一个事。他是干吗?他把一根大竹子从中间劈成了两半了,然后两个人各握一半,我就是其中一个,那边还有一个人,我们俩人隔着那么一段距离,握着竹子把臂卡在腰上,这么拿着。然后大鬼师念咒,接着他手这么挥,咔的一下,我们两人手中的半边竹子竟然就合上了。
当时我真是鸡皮疙瘩都起来了……
我们都知道这些传说,包括一些神秘的力量,影响了你的作品。我还想知道,它有影响你的生活了吗?
当你身处其中,你有时候会有看不清边界的感觉,是吧?就是这种感觉。
邬建安《白日梦的森林》系列
铜板激光镂刻,手工打磨,尺寸不一,2016年
它会影响你对日常生活,或者说对某些状况的判断吗?
特别日常的时候不一定,但是在某些时候你会觉得,就是什么事,你会特有一种感觉……其实我们的日常生活还是挺琐碎的,就是少数特别的时候,它会来。
邬建安的作品总是和过去的艺术有关系,比如传统宗教、贵州少数民族的传说以及《西游记》《聊斋志异》《封神演义》在他的作品中频频闪烁。他嗅到了这些古老文明于自己、于当代艺术的重要性。他从过去的精华中吸收光芒,汲取来自民间技艺与志怪神话的营养,将镂刻、剪纸、皮影中捕捉到的永恒力量看作是一份恩赐,并融化到他的整个思想结构和创作方式中。
2011年,邬建安创作了大型镂空剪纸作品《七层壳》,7件极致繁复又统合完整的、高达5米的作品高高悬挂于布面,蔓延在整个展厅。作品共有360个用纸镂刻,染色后用蜡油浸透的形象,从而组成7个大的造型。成百上千个小形象彼此叠压、交错呈现出标志性的复杂绚丽的视觉肌理。单独来看是对人性的隐喻,整体来看是对某种社会规则的映射——个体只有找到绝对正确的固定位置,才能够组成一个完美的整体。作为创作者,作为民间艺术的承接人,他其实一直都在思考:“在这个明暗摇曳的年代,人应该如何面对我们的时代,独立的个体应该如何平衡与集体的关系,人应该如何恰如其分又灿烂不悔?”
在你眼里,什么是传统,什么又是当代呢?
我觉得传统可能是一个活的、挺大的生命体。它活着,从过去活到现在,它在这个世界里不停地寻找宿主,承载着它繁衍生息下去。
如果你对传统有感觉,你就知道它是这样的,甚至你会做一些事情,让你成为它的载体。
邬建安《七层壳-九蛇》(局部)
《七层壳》组成作品的单元,邬建安,2011年
传统和当代,它们并不是对立的两个事,并不是有那么一块时间幕布,一头是传统一头是当代。它是一体的,从过去到现在。
另外我认为,这个巨大的“活体”,可能还真是不同文明差异比较大。在这一点上看,我们中国人是挺走运的,有着悠久的、连续的历史。而许多地方的古老文明就没那么幸运了。
我读《山海经》,越来越觉得它说的是真的,它是不是讲的人工智能或者机器人,它慢慢地变得不再像是过去的东西,反而像是未来的东西。今天我们的技术可能慢慢地带着我们越来越走进那个事情,所以它们好像是一种被唤醒的记忆。
最远古的就是最未来的,最民俗的也是最先锋的。我们未来怎么走,我想永远要问问那些过去的人们,走向未来的钥匙其实藏在过去当中。不论是“剪纸皮影”“鬼怪异兽”或是“对称相似”,都是我想逾越时间、连接现在与过去而借助的方式吧,也是对时间和世界有关的种种谜题的实验与探索。
邬建安《九个头的蓝虎》
手工吹制玻璃、彩色玻璃、银、不锈钢,130cm×100cm×25cm,2019年 ©治龙
邬建安《吹泡泡糖的杨任》
玻璃,着色玻璃,银,外层44cm×28cm×35cm,内层28cm×15cm×15cm,2019年
邬建安《三眼英雄》
玻璃,着色玻璃,银,外层36cm×34cm×36 cm,内层20cm×12cm×15cm,2019年
在现代以来的人类社会中,“创新”一直作为共同信仰和永恒主题存在。“创新”的动力与方向来自何处,它承载着人们对未来的何种期待,又怎样处理与过去的关系?邬建安从他独特的当代“神秘主义”世界观出发,以多种视觉媒材为语汇,讲述了一幕幕有关过去与未来关系的超现实寓言,与诸多时尚品牌合作诠释过这一主题。
你跟品牌的跨界合作还挺多的,路虎、迪奥……还有爱马仕的橱窗和戏剧表演,等等。可能以前有些成名已久的老艺术家会比较介意跟时尚、跟品牌走那么近,但现在年轻的艺术家跟品牌合作关联度还挺密切的,这事你怎么看呢?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不同吧。其实我觉得好多事大家面对的挑战或者命题是差不多的,只是行当不同。既然大家方向类似,那么我们联手一起也是有意思有价值的。
比如爱马仕,它非常在意传统,而且特别在意传统手工艺。它对传统、对手工艺美学有着深刻的认识。我看过他们一个年会的视频,当年的主题是——innovation。这个词我没有找到一个合适对应的中文字词,可能我们把它翻译成了“创新”,但其实它是新与旧之间的一种运动的、演进的状态。
由邬建安设计的2020爱马仕夏季橱窗——男性世界橱窗
邬建安受邀为迪奥创作AI互动影像装置作品《心面孔-LDASB》
innovation,这个词让我就觉得特别有启发。有些时候,我们要跳脱汉语思维去感受、去思考。当我们面对传统的当代转化或者传统在当代的传承的时候,我们是不是可以用这种思维方式去琢磨一些问题。
在跟他们沟通的过程中,有一个例子给我印象特深,他们说爱马仕做了好多年的旅行箱包,最早是放在马车上的,马车上放的时候,方方正正地卡在那个位置,稳定、结实,还漂亮。
慢慢地,马车时代过去了,汽车来了,用箱子的客人该怎么让它适应汽车……再往后太空时代,这个箱包得能上宇宙飞船……当他把这些事情连到一块跟我们讲的时候,我觉得特别有意思。交通工具发生着各种各样的变化,但人们依然需要一个箱包伴随着旅途。其实是这个innovation的箱包在替人类适应不断变化的环境,去适应从传统到当代。
邬建安受邀为路虎创作《一瞬间在猛虎与车子件切换的宇宙能量》数字作品,2022年
想想我们中国的民俗,马车时代的东西,我们老要靠情怀来让它们适应太空时代,而不是一种innovation的思维。我们老看着马车时代的东西多美多好,那东西可不能消失,所以就靠情怀去试着续命,但其实你应该有更好的办法,对吧?
文章来源:
版权声明:【除原创作品外,本平台所使用的文章、图片、视频及音乐属于原权利人所有,因客观原因,或会存在不当使用的情况,如,部分文章或文章部分引用内容未能及时与原作者取得联系,或作者名称及原始出处标注错误等情况,非恶意侵犯原权利人相关权益,敬请相关权利人谅解并与我们联系及时处理,共同维护良好的网络创作环境,联系邮箱:60397199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