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创造一个超现实的世界
介介工作室成立于2018年夏天,位于北京什刹海周边的胡同里。
介介,象形房子,亦似器物。说文解字里“画“也。介介意图通过对在地的研究分析去描绘和创造一个超现实的世界,用这个超现实的世界来传达对事物的认知并与世界去对话。
01
什刹海造舟记-造一个胡同里的小世界
这是介介工作室在胡同里的第三个办公场所。场地位置在什刹海东边的胡同里,周边都是老北京的四合院。
从工作室到什刹海只需要跨过一条马路,站在露台高处远眺什刹海,周边的四合院犹如一艘艘小船在海上漂漾。
▲场地周边的环境
在这样一个场地环境下,设计师开始试图去描绘一个属于自己世界里的超现实场景。
“在什刹海蜿蜒的海面上,数叶扁舟摇曳,海岸上停泊着无数的船舟,画舫,而介介也是其中的一只,随着波浪涌起,荡漾,周游京城。
我们在自己的绿篷船里摘窗品茶,听浪声抚琴。是夜,明灯升起,我们在甲板上任海风拂过,融入无边墨色里,浪无穷尽。”
▲屋檐上的绿篷船这便是设计师要造的船,以"造舟记"成为工作室新办公场地的设计概念和出发点。
绿篷船泊在屋檐之上,是东楼二层露台的主要构筑之一。它的造型就如海浪之上的一艘篷船,形成大船上的"舞台"和茶亭空间。
▲改造之前的露台屋顶
▲改造之后屋顶之上的绿篷船
改造过程中将原有二层露台的边界墙体和楼梯进行了翻新和再利用,加入船帆的意向装置,形成大船上甲板的独特景观和边界。
▲改造之前的露台东墙
▲改造之后的露台东墙
▲船帆的意向装置
西舫是庭院西侧的一个独立房间,平时作为工作室的接待空间和茶室。
▲西舫茶室内部空间
西舫保留原有的老房梁,在新建的屋顶上开天窗,引入采光。
▲原有的老房梁
东舫位于院子东边,用屏风隔断,将空间分为北区和南区。北区为设计工作室的办公场所,南区为茶室空间,同时兼具工作室的休闲区域。
东舫茶室可以通过楼梯去到露台,眺望什刹海,在绿篷船里品茶聊天,听风看云。
▲东舫茶室空间通向露台的楼梯
原来在东舫和西舫之间有一个狭窄的院落,宽不足2米,长且封闭。
▲改造前的院子
设计师将东西舫朝向院子的立面设计成大玻璃,让两个空间之间形成连绵的视觉体验,层层渗透。在东西舫中互看,对方皆是彼岸,皆为画中卧游一般。
▲改造后的院子
前店后坊的复合功能空间使用模式合理地利用了场地的特性,根据其特殊的开门方向和位置关系,合理布局,有效地利用了空间。
▲剖透视图
同时"造舟记"所营造的小世界也充分地表达了对于生活工作场景的浪漫寄托,是一次超现实画意空间的场所营建,亦是对如何构建意向空间的一次新尝试。
▲夜色将东舫和西舫连成一片
02
项目位于北京市北锣鼓巷91号,业主为北京彝席之地。场地是一个既传统又非传统的四合院。
传统之处在于场地为北京城内核心区的两进四合院,四方规整,且四周临近建筑也都为四合院。
非传统之处在于场地有一个面积颇大的地下空间,且在二进院开出天井,形成了独特的双层合院的特殊空间。
▲一进院空间
▲二进院空间
业主方期望将此改造成一个具备餐饮,下午茶以及民宿功能的空间。
主创设计师明冠宇综合考虑了业主品牌需求及场地现状后,提出了“新与旧的穿插对话”的设计概念。
试图以新与旧的对话为出发点,在面对项目场地现状时,在如旧修缮和为新改造的平衡中,以达到虽然终古常见,而光景常新的场所体验目的。
▲修缮后的彩绘与门扇
设计伊始,设计师便以创造一个以北京老四合院传统空间和符合当下的新空间相遇的建筑体验空间为目的,试图从“两院三径,三空间色”去控制整个场地。
现状为两进院的四合院,一进院为餐厅和下午茶空间,二进院为民宿空间规划。
▲剖面图
置入一套屋顶连廊系统统一前后两个院落空间,形成天上,地上,地下三个层级路径串联的空间次序。
连廊系统也提供了更多的消费场所。整体空间体验上就形成了登高望远,合院穿梭,地下探幽的三个层级,增加了空间体验的丰富性。
▲屋顶连廊系统
红与绿是传统四合院的经典用色之一,一进便以此二色为主,庭院为传统红色空间,室内餐厅则以绿色为主。同时,将白置入到二进院的非典型四合院空间,形成新的民宿空间体验。
一进院是一个北京传统的老四合院,形制规整,保留着原有的照壁,抄手游廊,门窗等。对此设计师对庭院围合空间进行修旧如旧的修缮策略,同时穿插了一些新的节点空间设计。
在原有传统门扇的形制基础上进行了创新设计,将整体门扇分为可活动的上下两个部分,分可为窗,合可为门。
▲上半部分门扇打开之后形成的游廊景观
▲游廊内部空间
一进院与二进院之间设置了一处月门,作为联系两院的的主要交通节点。同时这个月门也是连接地面交通跟屋顶交通的核心要道。
▲两进院之间的月门
一进院内作为用餐空间的主房,以“绿”为场景主色。
将原有古建房顶进行翻新处理,同时将四合院的亭廊,花窗等空间元素置入空间中,结合新材料,形成全新的空间体验。
▲用餐空间
而作为客房区,二进院则是一个环绕中间下沉庭院的特殊四合院空间。
设计师在天井内造了一个白色的揽月台,以登台揽月为视觉主景成为每个客房都能看到的特色景观。
▲揽月台入口
二进院原有的下沉庭院设置了一方静水池面,可倒影揽月台。风吹过时,波光粼粼,如同月亮亦会拾阶而上,从海面升起。
▲二进院下沉庭院内景
03
青绿云屋
受“舍予天下”书店业主委托在其原有的两层小楼的建筑基础上,对其一层进行改造设计,并在原有书店功能的基础上增加茶室功能。
▲空间概览
场地位于街区内部,周边被城市楼房包围,只有东面朝门前公共的小庭院打开。
设计师试图从这里去寻找内和外的关系,朝外构建一个街区立面,朝内构建一个内向的园子。
▲建筑与环境青绿云屋,是这个“园子”的名字。半潭云雾,一座折桥,三道云墙,七个亭子,数处山台,是这个园子构建出来的场所概括,也是设计师所构建的那个诗意所在。
坐卧闲谈,品茗读书将会是这个场所里的日常。
▲建筑轴测图园子是围绕一潭池水展开的,构想池水由户外东边庭院的地下池潭向西汇入室内,水口藏在东边地下某处,在室内低洼处汇成这半边池潭。
池潭周边山台高低林立,同时围合成池潭边界。
▲池潭南向池潭北面的一道云墙将园子分成南园和北园,北园大部分都被云墙遮蔽在山林之中,或隐或现。
因为云墙的蜿蜒变化,人们穿梭在墙间园中,如同玩捉迷藏一般,方寸之地,显得变化无穷。同时这道曲墙包裹着原有建筑的柱子,穿梭变化,化解了原有结构带来的分离感。
入口处有一座折桥横驾于水面之上,由东往西跨过云墙中的一处月洞进入到北园。折桥上一步异景,随着前进方向的转折,视线所达之处所见之景亦不相同。
位于山台之上,池畔周边的亭子是进行读书和茶会的场所。或高或低,或近或远,或隐或现,也有的如同巨石凿壁而出探出山外。
山台之上怪石嶙峋,植物繁茂,近乎自然。同时山台的高低起伏变化造就了亭子的各种姿态,进入亭子需要通过山台构建出来的前序空间,山台上也可坐卧闲谈,品茗读书。
青绿云屋是一次屋下造园的设计实践,也是在方寸的室内之中对如何构建园林空间的一次尝试。
▲剖面图
结语
主创设计师明冠宇认为,每个场地都有其特殊性,设计的意义在于根据其特殊性赋予新的可能。
介介工作室为了解决“空间抽象”这个建筑设计中永恒的命题,尝试结合绘画中对于空间的理解,将空间意象抽象化。
但无论是抽象还是具象,设计是一个寻找某种空间氛围特性的过程,而设计本身则需通过对场地的基本判断,得出其空间特有的氛围属性。
版权声明:【除原创作品外,本平台所使用的文章、图片、视频及音乐属于原权利人所有,因客观原因,或会存在不当使用的情况,如,部分文章或文章部分引用内容未能及时与原作者取得联系,或作者名称及原始出处标注错误等情况,非恶意侵犯原权利人相关权益,敬请相关权利人谅解并与我们联系及时处理,共同维护良好的网络创作环境,联系邮箱:60397199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