绒花首饰 绒花谐音“荣华”,寓意“荣华富贵”。狭义的绒花指各种花卉造型的首饰、胸饰等;广义的绒花则包含绒制花卉、禽鸟、走兽等多种题材的壁挂、摆件类陈设品。 绒花工艺主要有以下几道工序: 一是炼绒,绒花需用熟丝,因此要将生丝以特殊方法进行煮制,将其炼成柔和、坚挺、不易倒毛的熟丝; 二是将炼好的蚕丝染色; 三是下料,又称勾条,即将染好的蚕丝铺开,用两根细铜丝夹住,一条剪下,然后搓成粗细不同的绒条; 四是将绒条裁剪、围卷、缠扎、粘接成不同形象的绒制品。 清代绒花首饰 故宫博物院藏 绒花起源于何时尚无定论,目前已有的研究普遍认同绒花源于唐代,是专供宫廷享用的贡品。明清之后,关于绒花的确切记载多了起来。 明代小说《东度记》中有一首诗词,描述了当时民间不同材质、工艺的像生花,其中“铺绒花石榴喷火”的表述指的便是绒花。上海博物馆藏明代陈洪绶《斜倚薰笼图轴》,其中的仕女头戴绒花。 明代陈洪绶《斜倚薰笼图轴》 清代,扬州绒花作为“宫花”列入贡品。北京绒花也在此基础上有了进一步发展。《清史稿后妃传》中记载,乾隆的第一任皇后富察皇后为人低调,生活节俭,平日里“以通草绒花为饰,不御珠翠”。 《延禧攻略》剧照 剧中人物富察皇后头戴南京绒花 清宫养心殿造办处档案中常有绒花的记载,每逢端午、中秋、春节等节日庆典,宫中都照例让造办处承办绒花制品。 《清稗类钞》中也记载,皇帝皇后大婚之时,皇后要“戴双喜如意加添扁簪富贵绒花”。清晚期,光绪帝的后妃瑾妃旧照中则可以看到其佩戴了一朵绒制菊花。 清晚期 光绪帝后妃瑾妃旧照 民间在四时节令、婚丧大事时亦有簪花的习俗。但民间绒花的制作远不如宫廷所用的精致、华贵。 明清话本、小说等文学作品中常有市井百姓佩戴绒花的描述。其中多是女子戴花,如清代小说《玉蟾记》中有:“标标致致的一个娘娘……身穿着清清雅雅的几件布服,头戴着颤颤巍巍的几枝绒花。” 除此之外,老人、江湖侠客佩戴绒花的描述也偶有出现。如明末清初的世情小说《醒世姻缘传》中,描述了一位“老人巾插戴绒花,外郎袍拖悬红布”。 清代绒花首饰 故宫博物院藏 清末至民国,北京绒花仍常常出现在传统佳节的庙会、集市上。每逢庙会,敬香完毕的人们多会买几朵蝙蝠、老虎、蝴蝶造型的绒花佩戴,取“带福还家”的好寓意。 民国三十三年的《益世报》曾报道京西:“妙峰山朝顶进香。香客盘聚不下千万人。肩挂黄包袱,头带红绒花。”直至抗日战争爆发后,庙会习俗与绒花行业一并衰落。 清代绒花首饰 故宫博物院藏 新中国成立后,基于生活方式和审美观念翻天覆地的变化,绒花、绢花等像生花面临的处境堪忧,渐渐淡出人们的视线。日常生活中基本已无人佩戴绒花头饰。但古装影视剧、京剧等表演艺术仍为绒花保留了生存的空间。 86版《西游记》女儿国一集中,西梁国一干女子大多佩戴绒花头饰。尤其是女儿国国王的头饰,造型雍容富丽,尽显荣华。 86版《西游记》女儿国王剧照 此外,北京有张宝善、夏文富等制作绒花的高手,以他们为首的北京绒花行业艺人为了维持生计,开始推陈出新,研究创作以鸟类为题材的绒鸟作品,为北京绒花跳出传统模式、拓宽绒花的表现题材与表现形式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20世纪80年代 绒制九龙壁 20世纪80年代 绒制小鸡 在古代,绒花主要作为头饰花和佩戴花使用。随着时代的变迁,生活方式和审美观念也随之改变,绒花的功用与形态也为适应时代而进行变化。绢花亦然。如今,绒花、绢花工艺多做瓶花、盆花等陈设品,但其市场仍被突破季节限制的鲜花,以及涤纶花、塑料花、丝网花等新型人造花等挤占。 好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及推广力度不断加大,加之汉服文化在年轻人之中兴起,这些都为像生花带来了新的生存和发展时机。古装影视剧对绢花、绒花首饰的应用,以及汉服爱好者为服装搭配对此类首饰的需求,都有助于北京像生花工艺的传承与发展。
版权声明:【除原创作品外,本平台所使用的文章、图片、视频及音乐属于原权利人所有,因客观原因,或会存在不当使用的情况,如,部分文章或文章部分引用内容未能及时与原作者取得联系,或作者名称及原始出处标注错误等情况,非恶意侵犯原权利人相关权益,敬请相关权利人谅解并与我们联系及时处理,共同维护良好的网络创作环境,联系邮箱:60397199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