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者先布以苎始,棉花至元始入中国,
古者无是也。
所为布,皆是苎,
上自端冕,下讫草服。’
植物苎麻纺织技艺穿越千年,
一丝一扣间织造出
‘质地轻如蝉翼,薄如宣纸,
平如水镜,细如罗绢’的中国夏布。
夏布,是一种以苎麻为原料织造的平纹布。据考证早在一万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就已经有远古人使用青麻皮编织成围裙以包裹身体。麻的使用比丝绸、毛、棉等布料早了数千年。经过商周至战国,以苎麻为代表的纺织技术得到繁荣发展,在西汉时期日趋成熟。“凡苎皮剥取后,喜日燥干,见水即烂。破析时则以水浸之,然只耐二十刻,久而不析则亦烂。苎质本淡黄,漂工化成至白色。”宋应星在《天工开物》中记载了苎麻收割、加以利用的过程,并讲述如何用复杂工艺将其加工成线和布料的技艺。可见,在元代引入棉花种植技术之前,麻一直是人民生活中最主要的织物面料。它看似质地粗粝,上身却轻盈柔软,又因夏日透气不粘肤的特性,成为夏季服饰的常用料,所以苎麻布又被称为“夏布”。
相传南北朝时期,万载人蔺思源发现了苎麻的使用方法并将其推广开来。唐代的苎布织造技艺以其高超品质令夏布当仁不让进入皇家贡品之列。明清时期,出现了多处夏布生产和贸易中心。据清乾隆三年《袁州府志》记载:“万载夏布柔软润滑,平如水镜,轻如罗绢。”经营夏布的商号甚至走出国门,北至朝鲜,南及印度。在今天的万载县,世代以夏布为生的宋家依然坚守着纯手工制作夏布的技艺,作为第六代传承人的宋树牙怀揣一片赤诚匠心守护着夏布的千年古韵之美。
PROFILE
宋树牙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夏布织造技艺代表性传承人
经纬丝丝不辍,机杼声声不息
自从宋树牙有记忆开始,机杼穿梭丝线的声音便萦绕耳畔,这是他童年最熟悉的旋律。麻织品清幽的香气萦绕周身,此后一生都未散去。宋树牙生于江西省万载县马步乡黄村,作为出生在夏布世家的孩子,传承夏布传统手工艺是融入血脉的责任。宋家世代都做夏布,从其祖父起,已五代专职从事夏布生产经营,属典型的家族传承。与其说他和夏布结缘,倒不如说,是他与夏布有解不开的天赐之缘。1977年起,宋树牙开始在供销社上班,专门从事夏布的生产、供销工作。他还自办黄村织布厂、双志夏布厂,并兼任厂长,专门从事夏布织造技艺传承,夏布生产、经销及出口工作。该厂生产的夏布产品出口到法国、日本、韩国等国家,受到好评。2009年,他被评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夏布织造技艺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好评如潮背后,是十年磨一剑的技艺坚守与传承。
十数道工序,道道不含糊
宋词《白苎歌》曰:雪为纬,玉为经。一织三涤手,织成一片冰。讲的便是以苎麻织夏布的情景。苎麻纤维经纬交错成布,风可在纤维缝隙间自由穿梭,既让夏布拥有中式优雅,又带着十足的韧性。而夏布的制作并不容易,苎麻硬度大,纤维多,在处理上有很大的难度。
一块夏布的诞生,要经过打麻、剥麻、漂洗、绩纱、成线、绞团、牵线、穿扣、刷浆、织布等十数道工序,道道不含糊,这是宋树牙对自己的要求,也是对夏布手艺人的要求。
夏布加工工艺的第一道工序是打麻。能做夏布的原料是麻皮和麻杆之间的一层薄薄的苎麻纤维,因苎麻非常粗糙,分离过程必须严加小心,以免割破手指。而后进行手工剥麻、漂白,经过漂洗形成苎麻,按其质量及长度分为标庄、头庄、二庄、三庄、白索、晒青等级别,然后打成摞。
绩纱挽麻团是关键一步。绩纱是将经上述自然漂白后的苎麻劈撕成片、卷缕、拈接成线、缠绕成团四道工序。熟练的匠人将苎麻撕开成片,卷成一缕缕,放入清水盆中。然后用手指梳成一根根苎麻细丝,放在大腿股上,用手捻接成细小麻纱线,再卷成如茧状纱锭一样的小团缕。苎麻丝首尾相连后,再用圆筒手动或民间手摇纱线缠绕机器挽成麻团。
绩好的麻纱称为“苎纱”,接下来是牵线。从选好的麻团中,把麻线从固定的牵竿中牵捡筘。为了避免牵经时断线,除了选择阴凉无风的天气之外,常常会增加上浆的过程。即在室外“排牵” 的过程中让麻线通过盛有米浆的竹筒,以增加线的强度。
经过牵线后,便是穿扣、刷浆。匠人师傅将麻线逐个穿过梭子后刷上一层米浆。用浆纱刷蘸好预先煮好的米粉浆均匀地来回刷。待浆纱晾干后,装上布机开始织布。织布气温过冷过热均不适宜,纱线容易折裂,形成断头多,影响夏布质量。
编织亦是织布中的重要一环。丢梭推扣的力量要求均匀,布的平面边沿要织得平顺、伸展、无破。数十道工序,传承千百年,道道是匠人的心血与坚守。2008年,万载夏布织造技艺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早年,宋树牙在夏布厂内整经。
夏布是本,我一天也没离开过
据史料记载,明代万载县约有70%的农户从事或兼营夏布,县城经营夏布的商号上百家,清代有千余家作坊从事夏布生产。可见,夏布制作在万载流传久远。对于宋家人来说,夏布是跨越百年的家族之物。宋树牙说,自己之前的三代都是做夏布的,现如今加上自己、儿子和孙子,六代人都在完成这场布艺的接力。“我一天也没离开过夏布。”宋树牙说。从十岁起,宋树牙便跟随父亲开始练习制作夏布,并熟练掌握了织造的核心技术,对夏布感情深厚。他的工艺启蒙是家里的耳濡目染。“我也不记得什么时候,玩着就学会了。”1977年,已经做了5年民办教师的宋树牙进入万载县供销社工作,开始从事夏布收购的工作。这段经历练就了宋树牙对夏布品质检验的火眼金睛,也意外激发了他的销售能力。
“宋”在夏布同行眼中是品质保证。宋树牙说:“我父亲宋林福把这门手艺交给我,我就要坚持下去。”凡有人来请教,宋树牙都倾力传授,能将夏布技艺传下去、传出去成为他一直心存的惦念。已近耄耋之年的宋树牙有空了还是会去整经,上织机,身手不减当年,他深信守艺是万载夏布走下去的关键。
改革开放后供销社收购饱和,夏布积压,宋树牙想尽办法帮村里解决夏布滞销的难题。他谢绝了友人提出去花炮厂从事领导工作的邀请,反而选择带着家里收集的几百匹夏布,只身前往深圳,决心将夏布外销出去。此时的深圳已成为全国夏布集散地,宋树牙负责将收购的夏布运送到深圳交易,将签下的一份份订单带回来给村民制作。如此往复,订单越来越多,村里的夏布生意越来越红火。1988年,宋树牙返乡,在家乡创建黄村织布厂、双志夏布厂,以家乡为切入口,宋树牙为夏布打开了世界之窗。“我们的夏布就是品质保证。1940年《万载县志》中就有记载,万载夏布有两大特色:一为苎麻质量坚刚,山间多清泉,浣濯便利,天然制造,无俟药品参加其间,自然化刚为柔,表现雅洁之色;二为成布之后它用硫黄烟熏,以求一时之美色,万载则历来严禁,故愈服则色愈出。”宋树牙坚持古法织造才是夏布品质的根本,“很多夏布厂都在用工业胶,但我们不会。我们还是用传统漂麻的方式,用米浆浆布,坚持土法织布的方法,保留住夏布那份质朴味。”万载夏布从原料到成布的各道工序均由手工完成,原料加工全部采用日晒、夜露、泉浣等自然方法。因而,万载夏布纱质细腻、越洗越白嫩。
传统夏布的幅宽和颜色都比较单一。在宋树牙的努力下,制作出可织造幅宽120厘米的织机,在颜色上和品类上也更为丰富,满足当下的审美需求。
时有所尚,处处生花
顺流而下不是手艺人的选择,乘风破浪是宋树牙面对时代洪流提问所作出的回答。将夏布与“宋” 联系到一起,不仅是多年的匠人传承精神,也是宋树牙在技艺上不断创新、反复琢磨的结果。其创新的技艺,也不断为业界树立标杆。夏布的原料是苎麻,成品表面不太平稳光滑,肌理感很强,在上色上有些困难,因此花色与其他的布料相较之下显得单一。宋树牙通过不断摸索增加夏布花色品种的方法,在排列纱线上多琢磨,来回变换纱线在织布机上的位置,反反复复尝试新的条纹图案,使得夏布花纹更加活灵活现。传统夏布质感偏硬且厚重,宋树牙便在材质上动脑筋。以蚕丝为经,苎麻作纬,经纬交织出桑蚕丝和苎麻混合的材料,令传统夏布有了轻透典雅的肌理。
2010年,双志夏布厂生产的夏布亮相上海世博会,万载夏布引起了各界的高度关注。在经纬之间的丝丝不辍里,夏布仿佛一位洁白而清秀的姑娘,不息机杼声里,舞姿优雅而缓慢,讲述着从苎麻地里生长起来的故事。以品质为核心,以信誉为根本,宋树牙带领的宋家夏布一路高歌猛进。2011年宋树牙的大儿子宋志勇和长孙宋涛把自家改成厂房,注册成立万载县文泽夏布厂。2014年,文泽夏布厂的产品进入电商销售的轨道。在让世界认识夏布的旅程里,宋树牙觅得一知己—日本商人桥本隆。一位是匠心独运的制布人,一位是能识璞玉的懂布人。宋树牙在商业和艺术领域觅得知音。“最懂夏布的客商”,是宋树牙对桥本隆的赞誉。每年夏天,桥本隆先生都会到宋家夏布厂,详细了解夏布的生产过程,与宋家人交流夏布工艺和花色。他信赖宋家夏布,总会交给宋树牙许多订单,订单中有各种夏布制品,包括原色夏布、门帘、茶席等。但近两年疫情下的夏布生产越来越艰难,包括桥本隆先生这样的海外订单少之甚少,村里的年轻人不愿入厂做工,人手变得紧缺,人工费用赶不上材料上涨的速度。摆在宋树牙面前的困难可想而知,一时虽没有找到切实可行的办法,但他能确信的一件事是:不论多难,夏布的生产不能停。
轻纱薄露透,夏布却烦暑。
传承创新不断,织造锦绣万千
凭借着非工业化、非标准化,宋家的夏布坚持传承工艺,创新技法,手艺人们的努力终于被世界看到。家族传承温暖接力的另一面,宋家的夏布传承也同样面临困境。在各种布料的生产和应用变得高效便宜的同时,宋家的夏布却无法跟上时代的步伐。
PROFILE
宋志学
夏布织造技艺代表性传承人
宋树牙的小儿子宋志学经常在心里核算着人工成本:以绩纱为例,一个工人绩纱一斤至少要十天。2016年时,一斤手工纱的价格是50元到60元,也就是说,十天才能挣到这么一点钱。外面的世界日新月异,村子里的年轻人都向往外面的世界,“就是给他们再多钱,他们也没有耐心”宋志学对未来并不乐观,这批老人过去后,还有谁会愿意做这种辛苦重复的事情?他很担心从事夏布生产的人越来越少,所以只要有人种了麻、绩了纱,他必会上门收购,“只为保护大家的积极性”。这也意味着宋家夏布制品的高成本高投入。“使用机器绩纱,夏布就失去了它的灵魂,也就没有意义了。”宋志学说。保持透气是宋家对夏布的坚守,手工绩纱虽然成本高于机器绩纱,但在宋家夏布,这种对手工的传承,才是这块凭借质量出名的金字招牌最珍贵的地方。“夏布的精髓在于手工,其中‘绩纱’一步至关重要。只有手工绩纱,才不会破坏苎麻的纤维肌理,从而保留其中的天然胶,通过自然发酵,产生抑菌功效。”宋志学说,“若以机器纺纱,必先将苎麻进行烧碱煮炼至完全脱胶,只留下单纤维。失去天然胶的苎麻,也就失去了它最重要的品性。”
即便再难,宋志学也有坚定下去的理由和信心。“其实我一直以来的坚守,不光是因为情怀,更因为我相信夏布真的非常好,这份古老的手艺值得我们去传承,也需要更多人的理解和支持。”
机杼声声声不停
千年夏布传承不息
“我们祖祖辈辈都在做夏布,族谱记载已经六七代人了”,生于夏布之家的机杼声声,长于夏布故乡的片片苎麻。在这样环境的熏陶和感染下,宋志学脑海里,满是自己儿时随父母一起制作夏布的情景,这样的耳濡目染,让夏布这一传统布艺有了延续的可能。六年前,父亲宋树牙把双志夏布厂交到他手中,宋志学就下定决心要把宋家夏布的接力棒接住接稳。他深知要让夏布的手艺发扬光大,必须要结合新技术,让产品更贴近市场的需要。宋志学找到武汉纺织大学的老师,希望借助高校的研发能力,让夏布能滋生出更多的品类,满足年轻人的喜好。通过改造设计,让穿夏布、用夏布、欣赏夏布成为一种风尚,让传统布艺之美被更多人看见。宋志学开始尝试融合进更多的时尚元素和现代技艺,在加工过程中,尝试新的纹样及染色方法,让夏布在当下焕新出更广阔的生存空间。为了适应订单需求,宋家夏布还推出了夏布门帘、夏布工艺画、夏布围巾、暖帘、茶席和扇子、包袋等一系列衍生产品。
“东门之池,可以沤麻。彼美淑姬,可与晤歌。东门之池,可以沤纻。彼美淑姬,可与晤语。东门之池,可以沤菅。彼美淑姬,可与晤言。”夏布从《诗经》中走出,在一代代夏布守艺人手中洗尽铅华,唯愿夏布坚韧淡定、自在如风。
宋志学个人收藏的老夏布衣服
版权声明:【除原创作品外,本平台所使用的文章、图片、视频及音乐属于原权利人所有,因客观原因,或会存在不当使用的情况,如,部分文章或文章部分引用内容未能及时与原作者取得联系,或作者名称及原始出处标注错误等情况,非恶意侵犯原权利人相关权益,敬请相关权利人谅解并与我们联系及时处理,共同维护良好的网络创作环境,联系邮箱:60397199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