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句话介绍FreemanArt(楚思贤)——1992年出生,现工作生活于四川省泸州市,从事艺术创作与绘画理论研究。在过去的一年中,他以艺术类UP主的身份活跃在各个社交媒体平台,通过短视频的内容创作公开讨论当代绘画创作、美院系统、展览到艺术理论方方面面的问题和现象。在互联网大数据算法的推波助澜下,他所录制的内容走入了更多更广的观众的视线,不仅限于备考美院或已入学的学生和艺术爱好者,还包括许多艺术家和艺术圈内各个领域相关的专业人士。
在网上,有人形容他为“新生代艺术批评家”,也有人直截了当地抨击他的“批评”仅是在暗处“打黑枪”;在现实中聊到FreemanArt,身边的朋友们虽褒贬不一,却也都表示曾或多或少关注过他的频道。这的确引发了我们的好奇心,与一众艺术类自媒体相比,FreemanArt的独特之处在哪里?到底是什么吸引了大家对FreemanArt的关注?是对媒体新闻官方评论话语的厌倦,对尖锐直接的艺术批评的需求,还是这一切都早已被短视频内容的传播性质决定?
FreemanArt自媒体账号页面截图
在社交媒体和自媒体时代,当代艺术批评也和其他垂直领域一样正处在一个朝向更加多元形式转变的阶段。存在于纸面的批评在传播和交流的层面上似乎收效渐微,而线上每时每刻发生的艺术评论正在激起生动的对话,我们无法也不应当忽视这些声音。
近日,Artnet中国与FreemanArt账号的运营者楚思贤在线上进行了一次对话,聊了聊他到目前为止的批评工作以及他自己的创作实践。话语间,能感受到他对待批评和创作敢于提出要求的那种坚决和认真的态度,用他自己的话来形容,则是充满了“构建当下绘画的勇气”。以下是我们与他的对话:
生活中的楚思贤
Q:翻到你自媒体账号的最末尾,发现你并不是从当代艺术评论的内容开始做起的,早先也制作过一系列绘画教程和艺考相关的内容。出于什么样的契机,你开始进入更偏向艺术批评的短视频内容制作?
A:我一直都在从事绘画教育方面的工作,以前在培训机构,后来一直都在大专当老师。不存在一个特别的契机,开始我只是希望把一些事情说清楚,到现在也是如此——以批评作为一种形式把一个话题说得更清楚。相比纯输出型的自媒体,我更像是在分享,分享自己的想法和创作实践。
Q:为什么给自己取了FreemanArt这个账号名呢?
A:“Freeman”是公民的意思,也可以译成自由的人。延伸出的含义也很丰富,例如有公民的意识,明白自己的权利,参与公共的讨论等等,都是我希望去表达的。
Q:你各个平台账号简介里的那句话“一个构建当下绘画勇气的工作者”,要怎么去理解?
A:我的简介修改过几次。曾经最早的简介里写了我的毕业院校等等信息,后来我觉得这仅仅是一种没有意义的标榜,就改成了我所做的具体事情的介绍。再后来有一天,当我试图去用一句话来概括自己,就有了这句简介。这也是最近才修改的。我认为现在的绘画没有什么勇气,这背后的原因简单来说是不知道该如何突破目前僵固的话语和创作模式,而我所做的工作很关键的作用正是在此,从我的视角把当下的问题揭开,让大家有勇气面对这些问题。
FreemanArt自媒体账号页面截图Q:几次的简介修改其实也透露出了一些你思路和方向上的阶段性变化。但你一直都是主要关注绘画这个创作媒介的对吗?你是学习绘画,纯艺术背景出身的吗?
A:对,我在意大利乌尔比诺美术学院绘画系取得了本科和硕士学位,本科期间还在罗马第三大学建筑学系就读了一年的时间。长期的创作实践经验和思考让我可以在绘画这一领域产生持续性的对话,而不受限于时效性,也不仅仅是对于潮流话题的追逐。
Q:你在视频里有表达过大部分的批评失效的原因是批评者并不是实践者,你现在仍然是这么认为的吗?
A:我的观点其实就是你需要有一定的绘画经验,批评绘画才有效。实际上,现在对于绘画来说,观看者其实没有那么重要了,更多的观看来自绘画者自身,几乎已经变成了一个内向的系统,而在这种观念的转变的过程中,你会发现,真正需要解决的不是观看者的问题而是绘画者的问题。如果没有绘画者的经验,该如何去解决绘画者的问题呢?这里的核心在于当下绘画的问题是属于绘画者而非观看者的。如果艺术评论家其本身就是绘画创作者,那他们的批判和意见可以触及到这个核心,则对创作者本身更有促进作用。
Q:作为一个画画的人,去评价别人的绘画作品的时候,你是否能,或者说你认为是否有必要跳脱出自己的创作路径去进行批评?
A:我评价别人作品的时候就是纯粹以观看者的角度来看的。这并不是因为我自身的创作缺乏一个明确的路径,而是我的思维方式决定了我会一直在打破自己的位置,不会形成明确的惯性。惯性会使得绘画陷入工具化的困境,绘画者也就不可能真正找到自己。
Q:你在去看绘画的时候有什么与其他人不同的地方吗?
A:首先我不一定是不同的。很多人会觉得绘画不需要发展,你只需要掌握好一个好的技巧,有一种个人风格就行,但我认为绘画是需要发展的,绘画不是工具,我想这是我与旁人的区别。
生活中的楚思贤
Q:虽然绘画不是工具,但或许在你看来,它仍然具有某种必要的功能吗?
A:我在绘画中找到我的主体,绘画也能生成它自己。我自己有提出过绘画的“过程性转向”,这也是我一直在构建的一个观点:绘画的过程及其过程中所产生的东西值得去被大家留意和讨论。大多数人所关注的作为结果的绘画不可能提供意义,因为那本身就是视觉观看的问题,我们完全可以因为一张AI生成的画面获得愉悦或震撼等。绘画的意义在过程中实实在在的才得以显现,动机是属于绘画的人的,画面是属于绘画的,只有绘画过程才是真正人和绘画不断产生互动,不断影响的场域,而意义在绘画过程才有鲜活的显现。
Q:你觉得现在在所谓的这个当代艺术绘画的圈子里,有哪些人已经在关注“过程”了?
A:以我所知,并没有人明确的提出过这件事情,这不代表大家对此没有意识。当我最开始讨论“过程性转向”的时候,在当代绘画形成的闭环系统里并没有人关心这个议题,但现在我发现有很多人都开始聊“过程性”了,比如最近袁园和孙原就在《绘画还可以作为表达当代艺术的媒介吗》这期视频里提到了过程的重要性。
Q:这种对于过程性的关注也体现在了你自己的绘画创作当中吗?
A:绘画过程是一种“偏离”过程的记录,一种在再现过程中“偏离”的痕迹。这将使得画面变为一种绘画过程的证据,其意义在于引导观看者重返绘画过程。
《生活游戏》,150x300cm,布面油画,2023,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还贷款的阿童木》,95x160cm,布面丙烯、油彩、3D打印材料,2023,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在2023年3月至6月这一个阶段的作品,例如《生活游戏》和《还贷款的阿童木》中,我继续进行了不同方式方法的实验,比如生成过程重的偶发性实验、绘画痕迹的标记与保留、绘画过程中过程性的记录、大画面分割为小画面,让各个小画面之间进行偏离。
《初潮少女屠龙》,150x300cm,布面丙烯、蜡笔、色粉,2023,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培根青年》,90x115cm,布面丙烯、炭笔、超轻粘土,2023,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23年6月之后创作的如《初潮少女屠龙》和《培根青年》这样的作品首先由绘画中身体的行动性带来色彩与线条偶发关系的产生,由此展开绘画的叙事。双画面的形式也阻止了单一画面观看的惯性,两个画面在过程中互相影响,相互生成,使得画面不仅仅是一个结果,而成为偏离的证据,同时也可以使得画面的观看重新指向过程,产生新的观看价值。
Q:你认为绘画者应该具有某种反叛性和革命性吗?
A:我认为必须是这样的,如果作品呈现和反映的是真实的问题,那么一定会具有批判性。
Q:你反对绘画的商业化吗?
A:商业化和所谓没有商业化的部分都是一个过程,非商业化可能只是商业化的一个阶段,长期也会被纳入后者之中。我不反对商业化,画家应该要朝着有出路的方向走。我是抱着这种正面态度的,因为我相信资本的系统它已经远比我们现在的艺术系统要现代和进步得多。
Q:与其他的艺术自媒体相比,你认为自己和他们最大的区别在哪里?你对自己有一个相对明确的定位吗?
A:大部分的媒体生产的内容在公共层面上来看都毫无意义,根本不构成批评。与小部分成立的内容平台相比,我认为最大的区别在于他们的评论是在解构,而我是在不断地建构。举个例子,绘画结果的无意义就是我持续不断在建构的一个观点。
Q:如果我们把比较的范围再扩大一些,你认为自己现在在所谓的艺术圈内扮演着怎样的角色?
A:局外人。
Q:但是现在回看的话,你的批评工作已经在业界引发了挺多元的回应。比如艺术家张晓刚在《十三邀》节目当中回应了你对他的评价,尹吉男教授也在朋友圈里有所评论。你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感觉到自己的言论产生了一些具体的影响的?什么时候成为了“网红”?
A:从去年下半年开始,有朋友会转发给我别人对我视频的回应,也有人告诉我北京所谓的艺术圈有在讨论我。用一种调侃的方式来说,我的视频会造成很多伤害,因为很多人“远看觉得我是sb,近看发现自己是sb”。
Q:这几个月还进行了好多次直播对谈,和不同的人(Olivia Art Talk、林梓、周大为、渣老师)线上对谈的感受如何?
A:我觉得我们共同在做的一件事情是暴露问题,吸引到更多的人,让大家都参与进公共话语的构建。还有一个感觉是他们更了解自己的领域,目标和规划也因此更加清晰,而画家对自己的领域了解不会有那么清楚,也总是处在一个相对被动的位置和状态。
Q:实践了之后,你觉得你作为一个独立的批评者最大的不自由和受限的地方在哪里?
A:之前会觉得平台审核对我来说是一个最大的限制,但现在来看是一种保护,省去了很多麻烦。
Q:会有一些自我审查吗?
A:不会。或者说我的自我审查已经完成了,在现在的范围内我很自由。我做视频是不打底稿的,基本是畅所欲言。
Q:你觉得自己的批评工作到目前为止是有效的吗?
A:有效的,圈内人士对于过程性转向的回应和讨论已经让我感受到了成效。同时注意到一些人在借鉴我某一阶段的绘画方法,这也证明了我的工作的辐射面是很广的。上个月末,有一个小伙子私信给我,说他把我说过的几句话做成了手机壁纸——“你要如何踏踏实实的去做艺术/你作为中国艺术家这个身份/应该面对的问题/做出具有批判性的作品/而不是在那里装逼。”
网友发给楚思贤的手机壁纸
Q:这句话我们应该怎么去理解?
A:如果说中国的当代艺术世界在建造一栋楼,这栋楼还尚未有一个完整的框架结构,很多艺术家就已经把自己在这栋楼里的房间装饰得非常好了。基础设施都还没建好,可想而知他们的行为是多么荒唐。中国的艺术家要去改变这个现状,就应该尝试去构建话语,特别是本土的话语,做有意义的工作。
Q:你觉得拍短视频是最适合你的参与讨论的方式吗?今后还会尝试新的讨论方式吗?
A:是的。除了面向所有大众的短视频,我在微信公众号开通的会员频道里会发布一些相对更加专业的视频,借此更加连贯的输出我的思考,系统性地去推进一些正发生的讨论。一般来说,我会首先把想要表达的观点发布在这个频道里,之后再借助具体的事件或者艺术家个案,把这些观点转换成短视频内容。我自己还写有一册名为《绘画的偏离与再现—偏离绘画手册》的绘画理论。另外,绘画实践也是我参与讨论的一种方式,只是抵达的范围目前还没有那么广。
文章来源:
版权声明:【除原创作品外,本平台所使用的文章、图片、视频及音乐属于原权利人所有,因客观原因,或会存在不当使用的情况,如,部分文章或文章部分引用内容未能及时与原作者取得联系,或作者名称及原始出处标注错误等情况,非恶意侵犯原权利人相关权益,敬请相关权利人谅解并与我们联系及时处理,共同维护良好的网络创作环境,联系邮箱:603971995@qq.com】